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低碳發展”正成為中國制定經濟和能源發展戰略的核心考慮。伴隨《巴黎協定》的簽署和落實,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
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
碳排放交易
市場。
2015年底,近200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奠定法律基礎,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
碳中和”,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并爭取限定在1.5℃之內,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中國于本月22日在聯合國總部首批簽署《巴黎協定》。
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韓國等已分別建立了碳交易市場機制,目前,全球最大的
碳市場在歐洲。業內人士認為,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國際間市場機制將有望發展為雙邊、多邊的碳交易市場,并可能形成全球統一的碳市場。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說,碳交易市場是一個有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機制,預計2017年,中國將啟動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
2013年6月,中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
深圳啟動。此后,
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蔣兆理估算,中國碳市場全面開啟后,排放量將達20-30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僅現貨交易,市場規??蛇_12-300億元;若考慮期貨,市場規??蛇_400-1200億元。
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中國走低碳發展道路,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一脈相承,體現了國內戰略和國際戰略的有機結合。
業內觀察,碳排放權交易可兼顧企業發展與
減排需求,石油、煤炭等領域將面臨更多環境成本,傳統能源加快轉型,并帶動新的投資領域,爭取更多國內外綠色信貸
政策及資本。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劉強說,“十二五”期間,中國國內的7個碳交易市場試點已全部啟動,計劃在2017年建成全國碳市場;“十三五”期間,將深度推進低碳社區試點,目標是2020年建成1000家低碳試點社區。
碳交易市場的7個試點,也為決策方呈現了諸多待解決的命題。例如,配額分配、政策性風險、市場交易機制設計等還需要加強探索。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指出,目前,各個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尚顯不足,市場交易者,除了控排企業,還期待更多主體參與,也需要更多活躍的機制和產品。
劉強透露,中國將針對碳市場出臺具有法律效力的碳排放交易
法規條款、管理條例。他認為,建立全國碳市場的過程中,法律確權、配額分配、基礎數據工作至關重要,需要企業報告碳排放量并核查后,方能分配相應配額。
“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全國層面的碳市場建設是個摸索的過程?!眲娬f,2017年搭建的并非是完善成熟的碳市場,歐盟碳市場的建設也歷經多年探索,曾出現過配額過多、碳價太低等
問題,中國會從各國碳市場的運行中汲取經驗。
李俊峰指出,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貫強調合作、參與、共贏和包容,在做好自身減排工作的同時,也積極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氣候治理和清潔制度建設提供新思路。(完)